钢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来了!
钢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来了!
钢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来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同建(zhāngtóngjiàn) 通讯员 周家伟 秦治琳
詹春芳是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校外辅导员,曾经是一位代课老师(dàikèlǎoshī),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孩子们见到她(tā)(tā)都不喊她老师,而亲切地叫她“詹妈妈”。
“詹妈妈”家住聊城市(liáochéngshì)东昌府区道口铺(pù)街道沙王庄村。她是“兵女儿”“兵妻子”“兵妈妈”,也是“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最美人物”。继2017年5月(yuè)詹春芳家庭(jiātíng)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后,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她的家庭再(zài)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成为聊城市引以为傲的榜样。
教书育人,她用真情感动(gǎndòng)孩子
有一年(yīnián),詹春芳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情绪低落,不善言谈(yántán),她了解情况后,来到孩子家里(jiālǐ),孩子哭诉母亲意外离世。“我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跟(gēn)他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当你的妈妈。”詹春芳动情地说。
一次(yīcì),詹春芳拿出火腿肠送给孩子,在拥抱他时悄悄量了(le)他的(de)衣服尺寸,给他买了新马甲和(hé)保暖内衣(nèiyī)。“孩子穿上那件衣服,小声对我说,这件衣服上有妈妈的味道。”每说起这件事情,詹春芳满眼都充满母爱(mǔài)。之后,这名孩子慢慢地性格开朗起来,开始愿意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如今她帮扶的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乐山师范大学,詹春芳感到十分安慰。
拥军初心(xīn),始于儿时血脉传承
1972年,詹春芳出生于新疆伊犁一个军人家庭,成为一个“兵(bīng)女儿”。听过《南泥湾》这首歌(shǒugē)的人,一定知道三五九旅(sānwǔjiǔlǚ)这支英雄部队。詹春芳父亲所在部队的前身就是三五九旅,当年,他们高唱着《南泥湾》挺进新疆,多少年过去了,三五九旅的后人像胡杨树的种子,把自己(zìjǐ)撒向大漠戈壁、雪域(xuěyù)高原、草原大山。
父亲詹金山是跟随王震将军建设边疆的老兵,他常教导女儿:“对党忠诚、作战勇敢是军人的第一生命,真诚坦荡、诚实守信是军人的第二生命。”父亲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在詹春(zhānchūn)芳心中(zhōng)埋下了崇军爱军的种子。高中时期,正值(zhèngzhí)“对越(duìyuè)自卫反击战”,她带领(dàilǐng)学生会录制合唱《血染的风采(fēngcǎi)》,亲手织围巾、做(zuò)鞋垫,将饱含深情的慰问信寄往前线。这是她第一次用行动践行诺言:“若不能参军报国,定当拥军表率!”
患难与共,撑起军人家庭(jūnrénjiātíng)脊梁
1992年,詹春芳与在新疆服役的军人王爱章相识,从此她变成了“兵妻子(qīzǐ)”。王爱章总把她比做(bǐzuò)《白蛇传》里盗仙草的白素贞,他说是妻子让他的生命延续至今。原来,他是因在部队为救战友,砸伤了腰部,部队上花费了6万多元给他治疗,但(dàn)还是(háishì)没能治愈,最后落下了肾病二级综合征。詹春芳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经过相处(xiāngchǔ)和观察,逐渐对这位朴实、善良的山东(shāndōng)汉子产生爱慕(àimù)之情,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他结了婚。
两年(liǎngnián)后,她毅然跟随因伤退役的丈夫(zhàngfū)回到沙(shā)王庄村。远嫁山东的詹春芳,眼前看到(kàndào)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年迈的婆婆(pópó)、双目失明的大伯哥,以及病情恶化的丈夫。生活的重压(zhòngyā)让许多人劝她离开,她却坚定地说:“我(wǒ)选择了军人,便是一生不离不弃!”为给丈夫治病,她跑遍山东各大医院,自学输液、打针,甚至在自己手背上反复练习扎针,双手布满血痕。2001年,婆婆突发高血压和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詹春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婆婆熬制易消化的饭菜(fàncài),寒冬腊月里清洗被褥,双手冻裂出血;为防褥疮,她拿出结婚时的红棉被,日夜守护在老人床前。婆婆逢人便夸:“我这儿媳,比亲闺女(guīnǚ)还亲!”
她用(yòng)孝心侍奉婆婆,照顾大伯哥,但自从远嫁山东后(hòu),因为经济拮据和忙碌(mánglù),她回家乡的(de)次数一个巴掌就能数得(shùdé)过来。去年7月詹春芳回新疆探望母亲,这也是她来到山东后的30年里,第五次看望母亲。90岁的陶木英非要下楼亲自接女儿。母女离得还很远的时候,陶木英就伸出了双臂(shuāngbì),等女儿像小鸟一样扑进怀里时,母亲的双臂越搂越紧,生怕她再“飞”走了。
大爱无疆,温暖边疆战士心房(xīnfáng)
2016年,詹春芳将(jiāng)上大学的儿子送往新疆服役,延续父亲与(yǔ)丈夫的戍边(shùbiān)使命,她也(yě)成了“兵妈妈(māmā)”。2018年“八一”建军节,詹春芳赴部队慰问时,发现一名(yīmíng)小战士躲在角落偷偷哭泣。经询问得知这名战士是想家了。“当时,我(wǒ)走过去紧紧抱住他说,你要不嫌弃,就当我是你的妈妈。”此后,她每逢节假日都会探望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兵儿子”。“现在我的通讯录中,有100多名‘兵娃娃’,我的手机号也成了战士们的‘热线’,周末总有(zǒngyǒu)电话(diànhuà)响起:有汇报立功喜讯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我都耐心倾听、悉心(xīxīn)开导。战士们亲切地喊我‘兵妈妈’”。谈起这些“兵娃娃”们,詹春芳眼睛里流露着温暖和慈祥。
多年来,詹春芳多次奔赴部队慰问战士,自费为他们(tāmen)购置学习用品(xuéxíyòngpǐn)、缝补衣物(yīwù),用微薄的积蓄传递母爱般的温暖。2022年,时任山东省委某领导会见她时称赞道:“你不仅是自己(zìjǐ)儿子的兵妈妈,更是所有战士的兵妈妈!”
凡人微光:公益路上(lùshàng)永不停歇
詹春芳始终把孩子(háizi)和老人放在心里,为(wèi)帮助(bāngzhù)困难学生,她多方筹集资金(chóujízījīn),累计帮扶聊城青少年3300余人。给留守老人送去现金(xiànjīn)和生活物资,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作为稀有的AB型阴性血拥有者,为救一个白血病孩子无偿捐献血小板达10年之久。坚持无偿献血(wúchángxiànxuè)18年,献血量近5万毫升,相当于正常人血液的10倍,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做了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詹春芳还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提供(tígōng)助学金,成功帮助15个孩子考入了大学。
为让(ràng)更多孩子传承好家风家教(jiājiào)这一宝贵财富,道口铺街道为她(tā)成立“詹春芳工作室”,开设“詹妈妈有话说”宣讲课堂,给学生讲党史国史,她的宣讲走进60余所校园,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作为红色“五老志愿者”,她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宣讲,以自己(zìjǐ)的亲身经历播撒着孝老爱亲、知恩(zhīēn)感恩的心灵火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如今的聊城,无数个“詹春芳(zhānchūnfāng)”被激励起来。2022年,聊城市妇联招募(zhāomù)近200名“巾帼宣讲(xuānjiǎng)员(yuán)”,通过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宣传宣讲,传播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她的无私(wúsī)付出,也(yě)让荣誉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除了(chúle)以上荣誉,詹春芳还获得山东省红十字“三星”志愿者、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聊城市(liáochéngshì)“五好”家庭标兵、聊城市“三八”红旗手、聊城市道德模范、聊城市最美兵妈妈、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聊城市拥军模范、东昌府区最美兵妈妈、东昌府区最具(zuìjù)慈善先进个人、东昌府区“信义之星”等诸多称号。她还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银、铜奖的获得者。
面对诸多荣誉,詹春芳却说:“作为(wèi)三代军人家庭,身上流淌着(zhe)红色血液,我觉得不管为家付出,还是(háishì)为社会付出,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一种使命!”
默默绽放(zhànfàng),她用平凡之躯书写家国情怀
今年“五一”假期,詹春芳和家人去了一趟江苏南通,不是(búshì)去旅游,而是应邀出席(yìngyāochūxí)一名退役军人的婚礼。
当日,作为证婚人,詹春芳站在婚礼的(de)(de)舞台(wǔtái)上,庄重地宣读证婚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见证了这个孩子在部队的成长和(hé)收获,能为两位新人(xīnrén)证婚,我深感荣幸,也非常(fēicháng)感动。”詹春芳说。去往南通之前,她精心为两位新人挑选了4幅字画,从“百年好合”到“家和万事兴”,每一幅都饱含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詹春芳的到来,让在场的每一位亲朋好友都感受到了这位“兵妈妈”带来的温暖与(yǔ)力量。
今年(jīnnián)端午节,詹春芳带着“兵妈妈”爱心团队,将(jiāng)亲手包制的两千个水饺,连同二十箱蔬菜、几十斤阿胶枣一同送往某军营。当日,詹春芳与战士(zhànshì)们一起包粽子、唠家常,让战士们深切感受到了节日氛围(fēnwéi)和有妈妈陪伴的温暖。
今年6月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这天,詹春芳和水滴(shuǐdī)善行志愿者协会的30多人在聊城市区闸口采血点(diǎn)参加无偿献血活动(huódòng)。十多年的献血路,她用献血传递着希望,以平凡之举(jǔ)搭建起生命的桥梁。
从“兵(bīng)女儿(nǚér)”“兵妻子”到“兵妈妈”,詹春芳的身份换了三次,但她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家风,跨越山海、矢志不渝的拥军情怀从未改变。她如雪莲般扎根泥土,默默绽放,用平凡之躯(zhīqū)书写着新时代(shídài)的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同建(zhāngtóngjiàn) 通讯员 周家伟 秦治琳
詹春芳是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校外辅导员,曾经是一位代课老师(dàikèlǎoshī),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孩子们见到她(tā)(tā)都不喊她老师,而亲切地叫她“詹妈妈”。
“詹妈妈”家住聊城市(liáochéngshì)东昌府区道口铺(pù)街道沙王庄村。她是“兵女儿”“兵妻子”“兵妈妈”,也是“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最美人物”。继2017年5月(yuè)詹春芳家庭(jiātíng)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后,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她的家庭再(zài)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成为聊城市引以为傲的榜样。
教书育人,她用真情感动(gǎndòng)孩子
有一年(yīnián),詹春芳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情绪低落,不善言谈(yántán),她了解情况后,来到孩子家里(jiālǐ),孩子哭诉母亲意外离世。“我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跟(gēn)他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当你的妈妈。”詹春芳动情地说。
一次(yīcì),詹春芳拿出火腿肠送给孩子,在拥抱他时悄悄量了(le)他的(de)衣服尺寸,给他买了新马甲和(hé)保暖内衣(nèiyī)。“孩子穿上那件衣服,小声对我说,这件衣服上有妈妈的味道。”每说起这件事情,詹春芳满眼都充满母爱(mǔài)。之后,这名孩子慢慢地性格开朗起来,开始愿意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如今她帮扶的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乐山师范大学,詹春芳感到十分安慰。
拥军初心(xīn),始于儿时血脉传承
1972年,詹春芳出生于新疆伊犁一个军人家庭,成为一个“兵(bīng)女儿”。听过《南泥湾》这首歌(shǒugē)的人,一定知道三五九旅(sānwǔjiǔlǚ)这支英雄部队。詹春芳父亲所在部队的前身就是三五九旅,当年,他们高唱着《南泥湾》挺进新疆,多少年过去了,三五九旅的后人像胡杨树的种子,把自己(zìjǐ)撒向大漠戈壁、雪域(xuěyù)高原、草原大山。
父亲詹金山是跟随王震将军建设边疆的老兵,他常教导女儿:“对党忠诚、作战勇敢是军人的第一生命,真诚坦荡、诚实守信是军人的第二生命。”父亲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在詹春(zhānchūn)芳心中(zhōng)埋下了崇军爱军的种子。高中时期,正值(zhèngzhí)“对越(duìyuè)自卫反击战”,她带领(dàilǐng)学生会录制合唱《血染的风采(fēngcǎi)》,亲手织围巾、做(zuò)鞋垫,将饱含深情的慰问信寄往前线。这是她第一次用行动践行诺言:“若不能参军报国,定当拥军表率!”
患难与共,撑起军人家庭(jūnrénjiātíng)脊梁
1992年,詹春芳与在新疆服役的军人王爱章相识,从此她变成了“兵妻子(qīzǐ)”。王爱章总把她比做(bǐzuò)《白蛇传》里盗仙草的白素贞,他说是妻子让他的生命延续至今。原来,他是因在部队为救战友,砸伤了腰部,部队上花费了6万多元给他治疗,但(dàn)还是(háishì)没能治愈,最后落下了肾病二级综合征。詹春芳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经过相处(xiāngchǔ)和观察,逐渐对这位朴实、善良的山东(shāndōng)汉子产生爱慕(àimù)之情,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他结了婚。
两年(liǎngnián)后,她毅然跟随因伤退役的丈夫(zhàngfū)回到沙(shā)王庄村。远嫁山东的詹春芳,眼前看到(kàndào)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年迈的婆婆(pópó)、双目失明的大伯哥,以及病情恶化的丈夫。生活的重压(zhòngyā)让许多人劝她离开,她却坚定地说:“我(wǒ)选择了军人,便是一生不离不弃!”为给丈夫治病,她跑遍山东各大医院,自学输液、打针,甚至在自己手背上反复练习扎针,双手布满血痕。2001年,婆婆突发高血压和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詹春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婆婆熬制易消化的饭菜(fàncài),寒冬腊月里清洗被褥,双手冻裂出血;为防褥疮,她拿出结婚时的红棉被,日夜守护在老人床前。婆婆逢人便夸:“我这儿媳,比亲闺女(guīnǚ)还亲!”
她用(yòng)孝心侍奉婆婆,照顾大伯哥,但自从远嫁山东后(hòu),因为经济拮据和忙碌(mánglù),她回家乡的(de)次数一个巴掌就能数得(shùdé)过来。去年7月詹春芳回新疆探望母亲,这也是她来到山东后的30年里,第五次看望母亲。90岁的陶木英非要下楼亲自接女儿。母女离得还很远的时候,陶木英就伸出了双臂(shuāngbì),等女儿像小鸟一样扑进怀里时,母亲的双臂越搂越紧,生怕她再“飞”走了。
大爱无疆,温暖边疆战士心房(xīnfáng)
2016年,詹春芳将(jiāng)上大学的儿子送往新疆服役,延续父亲与(yǔ)丈夫的戍边(shùbiān)使命,她也(yě)成了“兵妈妈(māmā)”。2018年“八一”建军节,詹春芳赴部队慰问时,发现一名(yīmíng)小战士躲在角落偷偷哭泣。经询问得知这名战士是想家了。“当时,我(wǒ)走过去紧紧抱住他说,你要不嫌弃,就当我是你的妈妈。”此后,她每逢节假日都会探望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兵儿子”。“现在我的通讯录中,有100多名‘兵娃娃’,我的手机号也成了战士们的‘热线’,周末总有(zǒngyǒu)电话(diànhuà)响起:有汇报立功喜讯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我都耐心倾听、悉心(xīxīn)开导。战士们亲切地喊我‘兵妈妈’”。谈起这些“兵娃娃”们,詹春芳眼睛里流露着温暖和慈祥。
多年来,詹春芳多次奔赴部队慰问战士,自费为他们(tāmen)购置学习用品(xuéxíyòngpǐn)、缝补衣物(yīwù),用微薄的积蓄传递母爱般的温暖。2022年,时任山东省委某领导会见她时称赞道:“你不仅是自己(zìjǐ)儿子的兵妈妈,更是所有战士的兵妈妈!”
凡人微光:公益路上(lùshàng)永不停歇
詹春芳始终把孩子(háizi)和老人放在心里,为(wèi)帮助(bāngzhù)困难学生,她多方筹集资金(chóujízījīn),累计帮扶聊城青少年3300余人。给留守老人送去现金(xiànjīn)和生活物资,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作为稀有的AB型阴性血拥有者,为救一个白血病孩子无偿捐献血小板达10年之久。坚持无偿献血(wúchángxiànxuè)18年,献血量近5万毫升,相当于正常人血液的10倍,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做了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詹春芳还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提供(tígōng)助学金,成功帮助15个孩子考入了大学。
为让(ràng)更多孩子传承好家风家教(jiājiào)这一宝贵财富,道口铺街道为她(tā)成立“詹春芳工作室”,开设“詹妈妈有话说”宣讲课堂,给学生讲党史国史,她的宣讲走进60余所校园,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作为红色“五老志愿者”,她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宣讲,以自己(zìjǐ)的亲身经历播撒着孝老爱亲、知恩(zhīēn)感恩的心灵火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如今的聊城,无数个“詹春芳(zhānchūnfāng)”被激励起来。2022年,聊城市妇联招募(zhāomù)近200名“巾帼宣讲(xuānjiǎng)员(yuán)”,通过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宣传宣讲,传播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她的无私(wúsī)付出,也(yě)让荣誉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除了(chúle)以上荣誉,詹春芳还获得山东省红十字“三星”志愿者、山东省第十二届“十佳兵妈妈”、聊城市(liáochéngshì)“五好”家庭标兵、聊城市“三八”红旗手、聊城市道德模范、聊城市最美兵妈妈、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聊城市拥军模范、东昌府区最美兵妈妈、东昌府区最具(zuìjù)慈善先进个人、东昌府区“信义之星”等诸多称号。她还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银、铜奖的获得者。
面对诸多荣誉,詹春芳却说:“作为(wèi)三代军人家庭,身上流淌着(zhe)红色血液,我觉得不管为家付出,还是(háishì)为社会付出,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一种使命!”
默默绽放(zhànfàng),她用平凡之躯书写家国情怀
今年“五一”假期,詹春芳和家人去了一趟江苏南通,不是(búshì)去旅游,而是应邀出席(yìngyāochūxí)一名退役军人的婚礼。
当日,作为证婚人,詹春芳站在婚礼的(de)(de)舞台(wǔtái)上,庄重地宣读证婚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见证了这个孩子在部队的成长和(hé)收获,能为两位新人(xīnrén)证婚,我深感荣幸,也非常(fēicháng)感动。”詹春芳说。去往南通之前,她精心为两位新人挑选了4幅字画,从“百年好合”到“家和万事兴”,每一幅都饱含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詹春芳的到来,让在场的每一位亲朋好友都感受到了这位“兵妈妈”带来的温暖与(yǔ)力量。
今年(jīnnián)端午节,詹春芳带着“兵妈妈”爱心团队,将(jiāng)亲手包制的两千个水饺,连同二十箱蔬菜、几十斤阿胶枣一同送往某军营。当日,詹春芳与战士(zhànshì)们一起包粽子、唠家常,让战士们深切感受到了节日氛围(fēnwéi)和有妈妈陪伴的温暖。
今年6月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这天,詹春芳和水滴(shuǐdī)善行志愿者协会的30多人在聊城市区闸口采血点(diǎn)参加无偿献血活动(huódòng)。十多年的献血路,她用献血传递着希望,以平凡之举(jǔ)搭建起生命的桥梁。
从“兵(bīng)女儿(nǚér)”“兵妻子”到“兵妈妈”,詹春芳的身份换了三次,但她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家风,跨越山海、矢志不渝的拥军情怀从未改变。她如雪莲般扎根泥土,默默绽放,用平凡之躯(zhīqū)书写着新时代(shídài)的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