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镰刀割麦话传承 基因育种启新程——第十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见证“颗粒归仓”时空跨越

体育正文 260 0

镰刀割麦话传承 基因育种启新程——第十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见证“颗粒归仓”时空跨越

镰刀割麦话传承 基因育种启新程——第十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见证“颗粒归仓”时空跨越

麦浪(màilàng)翻涌,麦香四溢。6月7日,由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小麦文化节(wénhuàjié)如约而至。 在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的麦田里,来自甘肃的老麦客闫锁劳躬下身子,紧攥着镰刀的木柄(mùbǐng),手背的青筋如虬根暴起,枯黄的麦秆伴随着短促的“嚓嚓”声(shēng),紧贴(jǐntiē)地皮断成整齐的麦茬,割下的麦子在他身后迅速堆成(duīchéng)窄窄的一溜……他直了直腰(zhíyāo),望向前方无尽的金黄——这沉沉麦穗,需得粒粒攥紧,颗粒归仓。 在老麦客闫锁劳的眼中,倒映着(zhe)半个世纪的沧桑:“现在的割麦和我们当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我们五六个人拼死拼活一天(yītiān)才三四亩,现在机器一天能‘吞(tūn)’下多少?不敢想啊!” 这“不敢想(xiǎng)”的(de)巨变,正是(zhèngshì)“颗粒归仓”从艰辛跋涉的赶场到如今(rújīn)精准高效机械化的生动注脚。闫锁劳记忆里镰刀飞舞、汗水浸透麦秆的辛劳场景(chǎngjǐng),早已被现代机械的轰鸣所取代。小麦文化节策划人王天玉特意请来这位甘肃秦安县年过七旬的老麦客(kè),正是为了用时空的强烈对比,让今人触摸到粮食归仓背后那根由粗犷到精细的时代脉搏——每一粒麦子抵达粮仓的路径,都凝结着一代代农人智慧与汗水的“浇灌(jiāoguàn)”。 而在科技(kējì)赋能的(de)另一端,一粒种子的涅槃更令人惊叹。西农(xīnóng)895、西农877、伟隆188等一批拥有这“杨凌基因”的小麦品种赢得了气候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陈亮带来的(de)“西农895”却交出了渭北旱塬(yuán)亩产700斤以上的满意答卷。 这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十五年漫长育种的厚积薄发。陈亮教授介绍(jièshào),科学家们(men)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如同最精准的“基因裁缝”,将优质基因与(yǔ)矮秆抗倒伏等优秀基因“精装打包”导入品种。 于是,“西农895”不仅筋骨强健、抗倒伏,更拥有强筋小麦的灵魂——高(gāo)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让麦香化作面包的松软与面条的筋道,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hǎo)、吃得香”的华丽(huálì)转身。 “这些金色的种子,是农业科技为“颗粒归仓”注入的强劲引擎与品质(pǐnzhì)保障。这些扎根大地的‘硬核科技’,正是我们(wǒmen)应对风险、守护(shǒuhù)粮安的最大底气!”陈亮说。 当科技的伟力与传统的回响在(zài)(zài)小麦文化节相遇,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沉浸体验的田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lìlìjiēxīnkǔ)。”在活动现场,来自杨凌高新幼儿园的(de)小朋友们用稚嫩的语调诵读着这首传颂千年的古诗。家长姚新花带着年仅6岁的孩子俯身拾穗,镰刀虽轻,却划开(huàkāi)了理解的第一道光芒。孩子们指尖触到麦芒的微刺,额角沁出(chū)细密的汗珠,才真正掂量出“粒粒皆辛苦”那(nà)沉甸甸的分量。 “妈妈,收好(hǎo)!不能(bùnéng)丢!”孩子递来的每根麦穗,都是对生命馈赠最质朴的宣言。正如王天玉所(suǒ)期许的,这场跨越代际的劳作课,让父辈艰辛的收获史与当下气候的挑战(tiǎozhàn),如麦种般深植于幼小心灵,孕育出尊重与节约的生命自觉。 从老麦客手中镰刀映照(yìngzhào)的昨日星光,到(dào)育种家(jiā)实验室里基因闪烁的未来蓝图,再到孩童掌心紧握的金黄麦穗——第十届小麦文化节编织出一条贯穿岁月的金色纽带。 (中国日报(zhōngguórìbào)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镰刀割麦话传承 基因育种启新程——第十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见证“颗粒归仓”时空跨越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