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鲜卑故里话融合

体育正文 168 0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鲜卑故里话融合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鲜卑故里话融合

拓跋鲜卑,三次南迁。嘎仙洞(xiāndòng)里留下了这个古代游牧民族眺望中原,最终统一北方完全(wánquán)融入华夏的历史印记。 森林之子,千年(qiānnián)一跃。大兴安岭见证了鄂伦春族跨越发展,与各民族一起走上现代化(xiàndàihuà)建设之路的壮阔历史。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在岁月长河中诉说古老情长(qíngzhǎng),在传承创新(chuàngxīn)中展现姿态万千,各民族共同书写着互嵌共居,融合发展的篇章(piānzhāng)。 公元443年7月,大兴安岭北段密林中的嘎(gā)仙洞里(lǐ),正举行着一场隆重的祭祖活动。北魏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受太武帝拓跋焘之命,跋涉4000余里来到先祖发源之地,献上祭品和后世的追思,并将(jiāng)一段(yīduàn)祝词篆刻在洞口石壁之上。 1980年7月(yuè),时任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的米文平发现(fāxiàn)了这段石刻祝文,实证了《魏书》对鲜卑先祖旧墟石室的记载,揭开了鲜卑族起源地的千古之谜(zhīmí)。 如今,201字的(de)(de)石刻祝文拓片被(bèi)刻成石碑立在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洞口。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拓跋鲜卑从这里走出,三次南迁的壮阔历史—— 公元(gōngyuán)一世纪末,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拓跋(tuòbá)鲜卑在宣皇帝推寅的率领下,走出茫茫林海,南迁至水草丰美的“大泽(今呼伦湖)”。 历经200余年(nián)的积累壮大,到献帝拓跋(tuòbá)邻时,拓跋鲜卑第二次南下,于公元258年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盛乐改(shènglègǎi)代王为魏王。公元398年6月,正式(zhèngshì)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gōngyuán)398年,拓跋珪将国都迁至(qiānzhì)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开启了北魏历史上的“平城时代”,在平城,拓跋珪逐步(zhúbù)建立(jiànlì)起国家机制,筑城池、修苑囿、通商贸、发展生产。至五世纪中叶,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16国割据的局面。 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将国都从平城迁往(qiānwǎng)洛阳,通过明礼制、谐八音、改(gǎi)汉姓、衣汉服、禁(jìn)北语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呼伦贝尔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白劲松介绍,拓跋鲜卑从嘎仙洞走出,数百年(shùbǎinián)间经历三次南迁,最后定都(dìngdū)中原洛阳,为之后隋唐盛世的出现(chūxiàn),奠定了社会和(hé)制度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zài)其《内蒙访古》一文中曾写道(xiědào)“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yígè)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yōujìng)的后院。重重叠叠的山岭和(hé)覆蔽着这些山岭的万古常青的丛密(cóngmì)的原始森林,构成了天然的障壁,把这里和呼伦贝尔草原分开,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与世隔绝,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保持他们传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便是世代生活在这片(zhèpiàn)“幽静的后院”的民族。在呼伦贝尔市第一座博物馆——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记者(jìzhě)仿佛叩开(kòukāi)了一扇通往鄂伦春族历史的大门。 鄂伦春族最早出现于历史记载(jìzǎi)是在元朝。《元朝秘史》和《黑龙江志稿》中都有“林木中百姓”的记载,“林木中百姓”泛指居住在森林(sēnlín)中的民族,其中就(jiù)包括鄂伦春族。 清初(qīngchū),则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鄂伦春族历史。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鄂伦春族开始(kāishǐ)陆续被编入满洲的旗佐(qízuǒ)组织。以骁勇(xiāoyǒng)善射著称的鄂伦春人,对祖国的统一和边疆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经历(jīnglì)了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jiēduàn)。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仍处于(chǔyú)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 1951年(nián)10月,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成立。鄂伦春族实现了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1958年,国家投资为鄂伦春猎民盖了(le)房舍,鄂伦春猎民由游猎生活走向了定居生活,实现了民族(mínz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1996年初(niánchū),鄂伦春自治旗(èlúnchūnzìzhìqí)全面实施禁猎,走上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旅游业之路,实现了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跨越。 鄂伦春族(èlúnchūnzú)干部凯鲁罕的父亲白色柱从8岁(suì)第一次被祖父抱上马背,到38岁放下猎枪后,又带领乡亲们转型发展种养殖业。 凯鲁罕的父辈被称作“最后的鄂伦春猎民(lièmín)”,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见证了(le)鄂伦春人民从林海走出到幸福新生活的巨大转变。 如今凯鲁罕和丈夫阿英英都致力于传承和保护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在新(xīn)(xīn)的历史时期开启了美好的新生活。 鄂伦春族在(zài)不到5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le)其他民族需上千年才能走完的漫漫征程。从狩猎到种植,让猎民们重新认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经过(jīngguò)几十年飞速发展,如今的(de)鄂伦春自治旗成为了国家重点(zhòngdiǎn)生态功能区、优质粮生产(shēngchǎn)基地、绿色农业示范区和自治区粮食安全生产先进旗、旅游重点旗、革命老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 在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一场小型非(fēi)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dàibiǎoxìng)项目展示活动正在进行。“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j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玲芝(wúlíngzhī),用兽皮制作的鄂伦春族传统长袍,是名副其实的“高奢定制服装”。 获得“鄂伦春族剪纸大师”称号(chēnghào)的(de)斯日特,用一张红纸(hóngzhǐ)一把剪刀,剪出一朵南绰罗花,将鄂伦春族象征着纯真爱情和幸福的“最美的花朵”,送给来自远方的客人。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shēngchǎn)生活中,鄂伦春族形成了独特(dútè)的狩猎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jìyì)。截至2024年,鄂伦春自治旗拥有“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等(děng)32项(xiàng)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北疆文化艺术的瑰宝。 如今在鄂伦春自治旗(èlúnchūnzìzhìqí),篝火节、“伊萨仁”等(děng)传统节庆活动仍在举办,它们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更成为当地(dāngdì)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mínsúwénhuà)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促进了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鄂伦春自治旗(èlúnchūnzìzhìqí)文旅局副局长姝萌告诉记者,鄂伦春自治旗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独特,有“狩猎之乡(xiāng)”“北国碧玉(bìyù)”“绿色净土”等美誉。 凭借这些丰厚的(de)文化资源,鄂伦春自治旗深入推动文旅融合(rónghé)发展,形成了“春赏兴安杜鹃、夏游篝火庆典、秋观斑斓林海、冬嬉冰雪伊萨仁”的四季旅游特色,并推出“融合之(zhī)路”文旅品牌(pǐnpái),让游客深度体验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助推全旗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的洪流,在岁月更替中奔腾不息;发展的航船,在奋楫扬帆里破浪前行。今天,鄂伦春自治旗正在(zhèngzài)砥砺(dǐlì)奋进中书写精彩华章。 总策划:王笑铁 刘婧(liújìng) 执行策划:周秀芳 孙一帆 刘春(liúchūn) 监制(jiānzhì):于海东 哈丹宝力格 于涛 鸣谢:鄂伦春自治旗委宣传部 鄂伦春自治旗融(róng)媒体中心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鲜卑故里话融合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