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毒蛇咬伤牙痕通常为2个,被咬后尽可能记清蛇特征或拍照
专家:毒蛇咬伤牙痕通常为2个,被咬后尽可能记清蛇特征或拍照
专家:毒蛇咬伤牙痕通常为2个,被咬后尽可能记清蛇特征或拍照6月3日,三亚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称,6月2日,一游客在三亚被不明物(wù)咬伤,经两家医院救治无效后死亡。死者家属(sǐzhějiāsh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死者疑似(yísì)被蛇咬伤。
随着夏天来临,被蛇咬伤(shéyǎoshāng)事件受到关注。海南有多少(duōshǎo)种蛇?被蛇咬伤如何处理?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海南蛇伤事件时有发生,29家医院(yīyuàn)公示抗蛇毒血清储备情况
健康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刘泽林(liúzélín)曾长期关注蛇伤救治问题。他表示,据粗略估计,我国每年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shùbǎiwàn),毒蛇咬伤为10万-30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5%,蛇咬伤致残(zhìcán)而影响(yǐngxiǎng)劳动生产者高达25%-30%。
“在海南,蛇咬伤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海南省有8科44属74种(zhǒng)蛇类,其中毒蛇有27种。三亚某医院数据显示(xiǎnshì),该院近年来治疗的(de)被蛇咬伤患者3336例,分别是蝮蛇780例、海蛇3例、金环蛇1例、眼镜蛇(yǎnjìngshé)396例、眼镜王蛇27例、银环蛇96例、竹叶青(zhúyèqīng)1877例 ,不明蛇咬伤156例。”刘泽林说。
“目前,群众对蛇咬伤知晓率低。”在(zài)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刘泽林表示,在海南省蛇咬伤事件频发地区,科普宣传尚不足,居民对蛇咬伤知晓率低。患者对何种蛇咬伤不能识别;现场急救技能未(wèi)掌握(zhǎngwò),比如不规范使用(shǐyòng)绳索绑扎导致肢体肿胀加重、仅使用草药外敷而未就医导致患肢(huànzhī)感染甚至坏死、使用药酒擦拭或打火机烫伤咬伤部位、因帮助患者吸吮伤口导致中毒等(děng)。
他呼吁,强化对市县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毒蛇咬伤急救技术专业培训,提高海南省(hǎinánshěng)(hǎinánshěng)各级医疗机构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蛇伤救治水平,通过(tōngguò)加强海南省高发人群的蛇伤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毒蛇咬伤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建立海南省蛇伤救治分级诊疗双向(shuāngxiàng)转诊(zhuǎnzhěn)途径,以推进海南省蛇伤救治三级网络(sānjíwǎngluò)建设,提高海南省整体蛇咬伤救治水平。
日前,海南省卫健委官网公示29家各级(gèjí)医院抗(kàng)蛇毒(dú)血清储备情况,分别储备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中的1至(zhì)4种。记者发现,医院包括海南省人民(rénmín)医院、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各市县人民医院等。
被蛇咬后尽量记住(jìzhù)蛇的特征或拍照,帮助医生确定合适血清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鲍伟东(bàowěidōng)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jìzhě)采访时表示,蛇类是变温动物,在天气较热的夏秋季节更为活跃,它们一般在有岩石的山区、绿地等(děng)处活动。鲍伟东建议,一旦遇到蛇类,最好的策略(cèlüè)就是等一会儿,让蛇类自行离开,彼此互不干扰。
万一被蛇咬伤,蛇伤如何初步判断?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如果不慎被蛇类(shélèi)咬伤,可根据牙痕和症状做初步判断。在(zài)伤口(shāngkǒu)的牙痕上,无毒蛇咬伤的牙痕通常(tōngcháng)为成排的多个,毒蛇咬伤的牙痕通常为2个。
蛇牙痕对比。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图(gōngtú)
在咬伤后(hòu)的局部和身体反应上,无毒蛇咬伤(shéyǎoshāng)后出血少,很快凝结,疼痛感很快减弱,无身体反应。 毒蛇咬伤后疼痛感大多较强且持续,可能伴随有伤口附近的局部肿胀(zhǒngzhàng)、肿痛、发黑、出血较多等;身体反应可能有心跳加速、 呼吸(hūxī)急促、头晕、视觉模糊等。
如果被蛇咬伤,要通过120急救电话尽快联系当地医院(yīyuàn)(yīyuàn)(最好是县级医院以上),或委托可靠的人协助联系。尽快赶往医院,如需长距离步行转移,可使用轮椅(lúnyǐ)或担架。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镇定。过于惊慌和紧张(jǐnzhāng)容易出错,甚至加快中毒反应。
另外,不要(búyào)盲目使用止血带捆绑伤口,防止因末端缺血造成二次伤害。应记住蛇的(de)特征,如有余力,尽可能将蛇的影像拍摄下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物种,寻找(xúnzhǎo)合适的血清。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lǐlìjūn)
6月3日,三亚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称,6月2日,一游客在三亚被不明物(wù)咬伤,经两家医院救治无效后死亡。死者家属(sǐzhějiāsh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死者疑似(yísì)被蛇咬伤。
随着夏天来临,被蛇咬伤(shéyǎoshāng)事件受到关注。海南有多少(duōshǎo)种蛇?被蛇咬伤如何处理?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海南蛇伤事件时有发生,29家医院(yīyuàn)公示抗蛇毒血清储备情况
健康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刘泽林(liúzélín)曾长期关注蛇伤救治问题。他表示,据粗略估计,我国每年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shùbǎiwàn),毒蛇咬伤为10万-30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5%,蛇咬伤致残(zhìcán)而影响(yǐngxiǎng)劳动生产者高达25%-30%。
“在海南,蛇咬伤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海南省有8科44属74种(zhǒng)蛇类,其中毒蛇有27种。三亚某医院数据显示(xiǎnshì),该院近年来治疗的(de)被蛇咬伤患者3336例,分别是蝮蛇780例、海蛇3例、金环蛇1例、眼镜蛇(yǎnjìngshé)396例、眼镜王蛇27例、银环蛇96例、竹叶青(zhúyèqīng)1877例 ,不明蛇咬伤156例。”刘泽林说。
“目前,群众对蛇咬伤知晓率低。”在(zài)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刘泽林表示,在海南省蛇咬伤事件频发地区,科普宣传尚不足,居民对蛇咬伤知晓率低。患者对何种蛇咬伤不能识别;现场急救技能未(wèi)掌握(zhǎngwò),比如不规范使用(shǐyòng)绳索绑扎导致肢体肿胀加重、仅使用草药外敷而未就医导致患肢(huànzhī)感染甚至坏死、使用药酒擦拭或打火机烫伤咬伤部位、因帮助患者吸吮伤口导致中毒等(děng)。
他呼吁,强化对市县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毒蛇咬伤急救技术专业培训,提高海南省(hǎinánshěng)(hǎinánshěng)各级医疗机构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蛇伤救治水平,通过(tōngguò)加强海南省高发人群的蛇伤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毒蛇咬伤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建立海南省蛇伤救治分级诊疗双向(shuāngxiàng)转诊(zhuǎnzhěn)途径,以推进海南省蛇伤救治三级网络(sānjíwǎngluò)建设,提高海南省整体蛇咬伤救治水平。
日前,海南省卫健委官网公示29家各级(gèjí)医院抗(kàng)蛇毒(dú)血清储备情况,分别储备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中的1至(zhì)4种。记者发现,医院包括海南省人民(rénmín)医院、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各市县人民医院等。
被蛇咬后尽量记住(jìzhù)蛇的特征或拍照,帮助医生确定合适血清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鲍伟东(bàowěidōng)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jìzhě)采访时表示,蛇类是变温动物,在天气较热的夏秋季节更为活跃,它们一般在有岩石的山区、绿地等(děng)处活动。鲍伟东建议,一旦遇到蛇类,最好的策略(cèlüè)就是等一会儿,让蛇类自行离开,彼此互不干扰。
万一被蛇咬伤,蛇伤如何初步判断?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如果不慎被蛇类(shélèi)咬伤,可根据牙痕和症状做初步判断。在(zài)伤口(shāngkǒu)的牙痕上,无毒蛇咬伤的牙痕通常(tōngcháng)为成排的多个,毒蛇咬伤的牙痕通常为2个。
蛇牙痕对比。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图(gōngtú)
在咬伤后(hòu)的局部和身体反应上,无毒蛇咬伤(shéyǎoshāng)后出血少,很快凝结,疼痛感很快减弱,无身体反应。 毒蛇咬伤后疼痛感大多较强且持续,可能伴随有伤口附近的局部肿胀(zhǒngzhàng)、肿痛、发黑、出血较多等;身体反应可能有心跳加速、 呼吸(hūxī)急促、头晕、视觉模糊等。
如果被蛇咬伤,要通过120急救电话尽快联系当地医院(yīyuàn)(yīyuàn)(最好是县级医院以上),或委托可靠的人协助联系。尽快赶往医院,如需长距离步行转移,可使用轮椅(lúnyǐ)或担架。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镇定。过于惊慌和紧张(jǐnzhāng)容易出错,甚至加快中毒反应。
另外,不要(búyào)盲目使用止血带捆绑伤口,防止因末端缺血造成二次伤害。应记住蛇的(de)特征,如有余力,尽可能将蛇的影像拍摄下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物种,寻找(xúnzhǎo)合适的血清。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lǐlìjūn)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