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体育正文 136 0

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5月26日,云南昭通(zhāotōng),在鲁甸县香葱标准化基地,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搬迁(bānqiān)的群众(qúnzhòng)正与当地村民一起在田间拔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卢健/摄 在云岭高原的褶皱(zhězhòu)里,易地(yìdì)扶贫搬迁的故事正在续写(xùxiě)。这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位移,更是一场关乎生存、幸福与未来的深刻变革。当脱贫家庭走出大山(dàshān),如何让他们在新的家园扎下根、开出花,成为云南乡村振兴路上必须破解的命题。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tuōpín)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guòdùqī)的收官之年。不久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和曲靖市(qūjìngshì),参加了由农业农村部(nóngcūnbù)办公厅指导、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题采访活动。 作为全国(quánguó)脱贫人口(rénkǒu)最多的地级市(dìjíshì),昭通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重点帮扶县2个,635万户籍人口中有脱贫人口185.07万人、“三类人员”(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yánzhòng)困难户)25.4万人。 曲靖市则是(shì)国家乌蒙山片区和石漠化片区交织的连片特困地区(dìqū)。2014年年底,全市有5个贫困县、50个贫困乡,贫困发生率(fāshēnglǜ)高达14.76%,是云南省(yúnnánshěng)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州市之一,也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精细服务,织就社区温暖网(wǎng) 易地扶贫(fúpín)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dìlǐwèizhì)的迁移,更是生活(shēnghuó)方式的转变。如何让习惯了山居生活的群众适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zuòwéi)全国最大跨县易地扶贫(fúpín)搬迁安置区(qū),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承载着3.9万搬迁群众的安居梦。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熊娟深知,要让群众“稳得住”,必须解开他们心中的“千千结(qiānqiānjié)”。 “5年前刚搬来时(láishí),很多老人连电梯都不敢坐,垃圾也不知道(zhīdào)往哪儿扔。”熊娟回忆道。为此,街道组建了24小时志愿服务队,从教(cóngjiào)老人使用电梯、指导垃圾分类这些生活细节入手,逐步消除搬迁(bānqiān)群众的心理隔阂。 在卯家湾安置区,一种名为(wèi)“红黄绿”的精细化(jīngxìhuà)社区治理模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模式建立“红黄绿”识别机制,对独居老人、空巢(kōngcháo)老人等特殊重点人群(rénqún)标记为“红色(hóngsè)”,对年人均纯收入高于8700元、低于1万元的人群标记为“黄色”,对稳定脱贫户标记为“绿色”。 针对不同(bùtóng)颜色标记的群体,社区(shèqū)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服务。例如,对“红色”群体,社区组织(zǔzhī)楼栋长、乡村干部每天随访,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助等服务;对“黄色”群体,每周跟踪(gēnzōng),了解其(qí)生活状况,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对“绿色”群体,每月监测,关注其发展需求,提供创业就业指导等。这种“红黄绿”治理(zhìlǐ)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5月26日(rì),在卯家湾景新社区(shèqū)党群服务(fúwù)中心,25岁的志愿(zhìyuàn)者余德翠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享了她的故事,长期在高原劳作赋予这个25岁姑娘深红色的肤色。“以前在昭通市梭山镇黑寨村,出门就是爬坡上坎。”回忆起海拔2000米的山居岁月,余德翠看到现在孩子们上学方便很多,学校也更好,“一个月除了志愿服务,我(wǒ)还会给社区做些卫生工作,可以挣1400多元(duōyuán)。” 她(tā)丈夫在浙江金华服装厂工作。“他上个月只拿了4000元出头,以前加班费算上能有6000多元。”受美国政府前几个月滥施关税的影响,她丈夫所在工厂的订单减少了,收入(shōurù)也随之降低。但余德翠的眼里没有怨怼,反而(fǎnér)有几分淡然,“现在最安心的是老人身体好转,药钱可以省下来(xiàlái)了,大娃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用(bùyòng)花钱。”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云南有近80%的(de)脱贫人(rén)(rén)口和“三类人员”都在沿海城市的外贸工厂打工。受此前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云南省返乡回流(huíliú)人员较(jiào)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经统计,截至5月底,全省返乡回流脱贫人口6386人,已转岗再就业5706人,占比89.4%。 除了日常关怀,卯家湾安置(ānzhì)区(qū)还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愁馆、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的建立,让搬迁群众在(zài)新的家园(jiāyuán)找到了归属感。熊娟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不再(bùzài)执着于回旧址过年,而是选择在安置区迎接新年,这就是对社区融入的最好诠释。 多措并举,点亮(diǎnliàng)就业希望灯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挺喜欢的。”女工徐彩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2018年,因为(yīnwèi)心脏问题,她做了开胸手术,丈夫又(yòu)高位截肢,家庭失去(shīqù)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每月2000元的补助(bǔzhù)艰难度日。 大女儿选择在昆明学医,希望(xīwàng)可以治好妈妈的病。二女儿虽然考上大学,却因为家庭困难(kùnnán),放弃了(le)念书。“妈妈,我放弃了,家庭负担(fùdān)太重了,我不读书了,我挣钱给爸爸换假肢。”回忆起二女儿的话,徐彩芬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她一边说着一边用针挑着校服上的线。 云南省曲靖市(qūjìngshì)宣威市复兴佳园安置点务工车间的工作,为徐彩芬一家带来了(le)希望(xīwàng)。她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两个女儿也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大女儿在学习之余兼职,二女儿也工作了,为家里分担压力(yālì)。 5月28日(rì)中午,当记者问起徐彩芬第一笔(dìyībǐ)工资的用途时,她(tā)只说了一句话:“作为娃娃的生活补助。”而当记者问起孩子们在工作后(hòu)有没有给她买过什么难忘的礼物时,这位母亲的泪水夺眶而出,“娃娃们给我买了一个按摩仪,想着不在我身边的时候给我捏捏肩(jiān)。”她边说边用衣服擦眼泪。 在(zài)宣威市复兴佳园安置点的(de)务工车间里,缝纫机滴答作响,几十名女工(nǚgōng)埋头工作。车间空旷,但她们守在自己的一平方米工位上,像徐彩芬一样,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宣威市复兴佳园是云南省19个万人(rén)以上安置点之一,也是曲靖市第二大易地扶贫(fúpín)搬迁安置点。2024年复兴佳园共有(gòngyǒu)劳动力5613人,实现就业5354人,就业率(jiùyèlǜ)达95.4%,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以上。 社区对有一技之长(yījìzhīcháng)、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给予1万元的创业扶持和10万元的低息无担保贷款支持,鼓励自主创业87人。对因照顾老人(lǎorén)、子女等原因不能外出(wàichū)的群众,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建设扶贫车间、对接周边(zhōubiān)企业等措施,实现(shíxiàn)就近(jiùjìn)就业1307人。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工、缝纫、家政、餐饮等技能培训,发放务工、交通补助等措施,鼓励外出就业,实现省内外转移就业4358人。 站(zhàn)在昭通市鲁甸县香葱标准化基地里,田间(tiánjiān)的葱香扑面而来,不少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搬迁过来的群众正在田间拔葱。他们说,根据工作量,他们一天大概能挣100元(yuán)到200元不等的工资。 目前,基地(jīdì)的香葱一年(yīnián)可收获4茬,每茬亩产量1.5吨(dūn)(dūn)以上,每亩香葱年产量6吨以上,产量比非高标准农田增加70%以上,每年可实现香葱总产量3万吨以上;均价提高到4200元/吨,比一般农户散卖增加23%左右,基地香葱年产值达到1.26亿元以上。 鲁甸县桃源(táoyuán)乡乡长桂秘告诉记者,作为(zuòwéi)劳动密集型产业,桃源乡的香葱产业每天可吸纳务工农户500余人,每年(měinián)实现周边群众及卯家湾安置区务工20万人次,每年实现务工收入3000万元。 “现在大家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以前(yǐqián)是(shì)‘吃过了没?’现在是‘走咯,拔葱去咯!’”桂秘说。 完善配套,筑就幸福安居梦(ānjūmèng) 在宣威市复兴佳园旁边的复兴街道第二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复兴二小”),一个班的孩子正在上(shàng)象棋课。电子屏上写着“炮二平五,马8进7”的字样,老师在台上讲着一个残局(cánjú)的解法。教室里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各类书籍(shūjí)和(hé)几盆花草。 在另一间教室里,墙面(qiángmiàn)上是孩子们工整书写的古诗,后方的黑板上则是“爱生命防溺水”的宣传板报。教室的“心理角”挂着一个纸质的心理小树洞,一名学生告诉(gàosù)记者,当他们有心里话不知道向谁诉说,就可以(kěyǐ)写在小纸条(zhǐtiáo)上丢进去。 学校会为易地搬迁家庭(jiātíng)的(de)(de)学生建立家庭档案,以方便老师为孩子(háizi)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防范潜在风险。复兴二小(èrxiǎo)的副校长繆春英告诉记者,“比如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过头了,或者家里遇到一些麻烦,影响了孩子的读书,老师们都会及时去帮助孩子,我们也会联系社区一起帮助他们的家庭。” 作为宣威市最大的易地扶贫(fúpín)搬迁安置(ānzhì)点,复兴佳园为保证搬迁群众(qúnzhòng)子女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配套的复兴二小和幼儿园于2019年12月2日开始招生,招生当天小学仅有16人,幼儿园5名(míng)幼儿,如今小学在校学生1267名,幼儿园306人。 “我校现有留守儿童700多人,孤儿11人,事实孤儿18人,持有残疾证(cánjízhèng)残疾儿童46人,一部分随班就读,不能(bùnéng)随班就读的(de)采取送教上门,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háizi),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合他的教育。”复兴二小校长(xiàozhǎng)唐英说,对于12个因为残疾不能随班的孩子,学校开启了“送教上门”服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教案,一堂又一堂的送教课(jiàokè),一沓(yīdá)又一沓的教案,都是在老师们下班后完成的。 复兴佳园的物业工作人员何芬琼告诉记者,复兴二小是复兴佳园“5分钟教育(jiàoyù)圈”的一环(yīhuán),除此以外(chúcǐyǐwài),社区还(hái)打造了“5分钟办事圈”和“10分钟生活圈”,设立人社、民政、教育等“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享受便捷的生活。 因为孩子生病,何芬琼(héfēnqióng)家庭负债30万元(wànyuán)。得知她的情况后,社区书记为她介绍(jièshào)了这份工作。6年时间,她们(tāmen)家的负债已还清大部分。“搬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们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何芬琼说。
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